论语今读

Thursday, April 28, 2005

文化危言-by 金克木

一些摘要,写的不错,打了一些出来。

闲话中国哲学
欧洲、印度、中国三方确实是“残途”而不见得“同归”。彼此所关心和所问的问题不同。欧洲人问的是“思维”和“存在”,或者说“人”和“神”,前提或出发 点是灵魂不灭。印度人也问“人和神”,但着重在信仰,出发点是“轮回”、“业报”。中国部的是“人和人”,着重在行为,对“神”是“敬而远之”,不问。出 发点是“活人”,所以讲“长生不老”,“往生净土(极乐世界)“,“即身(立地)成佛”。这也许是中国人从最石就着重祖先崇拜,你传子,子传孙,传后代。 神都是活人,或者活人死而为神。欧洲人,或者说是地中海沿岸的欧、亚、非三洲边缘的人回答自己提出的哲学问题,传到现在。中国人不问那些问题,所以也不理 睬那些答案,有他们的说法是取名我用,和历史上对待佛教理论一样。

与书对话:《礼记》
夫礼者,所以定亲疏,决嫌疑,别同异,定是非也。
:这句话的第一点是民法,第二点是刑法,第三点包括国籍法、移民法,第四点连“法哲学”都有了。思想很现代化啊。
爱而知其恶,憎而知其善!

天地合一和天人合一
各民族在原始时期差不多都有过占星术。彼此性质相类似,但不能说到处都一样。中国的自有特色。从远古直到近世都是以天为镜子照见地上的人事。不仅是占卜命 运预知未来,还反映现在。记天象就是记人事。记人事就说明了天象。记的人和读的人当时有共同的了解。从《春秋》的天文及人事记录亦可见汉族从远古一贯传下 来的思想。对天的看法同时是对人的看法。记天象常等于记人文。天和地上的人是两面镜子,互相反映,对照。这就是“合一”。本来就是一,不必等到汉朝董仲舒 去“合”,去讲后来的道理。这还不仅是巫师等有书本的人的见解,而是一般人上自族长王公下至族人百姓以至奴仆都承认的。
记天是用一种符号语言记人。本来天人不分,分开后才能说是“合”。“盘古开天地”,天地本来是不分的。不分而分,分而又不分,这个汉族的思路,或说思维逻辑程序,是比占星术更普及更发展的。

四部最流行的佛经
提起中国佛教,首先就碰见了“佛”。无论是和尚或不是和尚,信佛或不信佛,一句“阿弥陀佛”是谁都知道的。阿弥陀佛远比释迦牟尼佛的名声大。其次,“菩 萨”是最普遍为人知道的。观世音是最有名的菩萨。再其次,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,“禅”是最流行的佛教用语。《红楼梦》里贾宝玉就谈过禅。“口头禅”、“野 狐禅”、“参禅”之类成了流行语。许多大庙里有“禅堂”。匾额上的“禅”字早已简化了。右边的“单”字本来上面是两个“口”字,但不能写“口”,只能点两 点,因为“参禅”“打坐”是不能开口说话的。可是另一种“禅”却又相反,专用口头语言讲怪话,说是“禅机”。“禅”如此通行,究竟是怎么来的,本是什么样 的?再有,不是和尚的佛教徒称为“居士”。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们印度居士名气很大。唐朝著名诗人王维,号叫摩诘。“维摩诘”就是这位印度居士的名字, 中国这位诗人用来作自己的名号。“病维摩”和“天女散花”是很著名的典故。这又是从哪里来的?
我们追溯一下这一座佛、一尊菩萨、一位居士、一个术语的文献来源,就可发现这些和中国最流行的几个佛教宗派大有关系。阿弥陀佛(意译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) 出于《阿弥陀经》。这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。观世音菩萨出于《妙法莲花经》(简称《法华经》)。这是天台宗的主要经典,也是读的人最多的一部长篇佛经。禅宗 几乎是同净土宗相等的中国佛教大宗派。这一派的主要经典是《金刚经》,同时还有一些讲“禅定”修行法门的经典。至于那位著名的居士维摩诘则出于《维摩诘所 说经》(简称《维摩诘经》)。这是许多不出家当和尚的知识分子最喜欢读的佛经。
这四部最流行的佛经的译者竟是一个人:鸠摩罗什(公元344-413)。
 
与诗对话

咏怀
 ---三国魏阮籍
夜中不能寐
起坐谈鸣琴
薄帷鉴明月
清风吹我衿
孤鸿号外野
朔鸟鸣北林
徘徊将何见
忧思独伤心
多言焉所告?
繁辞将诉谁?

关于文化三型的对话
概括出三型,是比较普遍的看法。这三型是:一、希伯来-阿拉伯型。二、希腊-印度型。三、中国-日本型。
三型中可以用第一型为标尺。这一型中的要点是:一、上帝。有一个上帝创造世界和人,主宰一切。二、原罪。人类始祖违反上帝禁令,被逐出乐园。从此人类有了 后代,个个人生下就有罪。要到世界末日审判才能回到乐园和上帝再到一起。三、灵魂。每人都是上帝创造的灵魂。灵魂是不会消灭的。四、救世主。上帝为拯救人 类使蔬出现救世主(弥赛亚、基督、先知),信仰他的人得救。信仰不需要道理。五、“选民”。人类中有的人,例如犹太人,或则信仰基督、耶稣的人,信仰先知 穆罕默德的人,是上帝的“选民”,受到上帝特殊眷顾,是人乐园来又回到乐园去的。其他人属于另一种。这一文化型可以把犹太教、基督教各派、伊斯兰教各派概 括在内。这种文化可以说是有上帝和一元的文化。
我可以由此推出第二型。那是无上帝和多元的文化。所谓上帝是指创造一切并主宰一切而又独一无二的上帝。古希腊和印度都没有这一类型的上帝。他们的神不是上 帝,管不了什么事,而且多的很,互不相下。他们的神都很快乐。人也不是生来有罪命定吃苦而是以享乐为第一要义的。希腊神话、宗教和哲学以及印度教各派、耆 那教两派都是这样。佛教也是这样,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(这三个原词都是印度字)三世佛。佛多得不计其数。说一切是苦,只因以乐为标准。苦不是第一义。乐不 了,才处处觉苦,力求从苦中解脱,“往生极乐世界”。没有、灵魂、原罪、救世主、“选民”。无论阿弥陀佛或则观世音菩萨都是要你诵他的称号。闻声救苦,不 叫就不见得会应了。
这两种型都要用宗教语言说,因为各种形态的宗教历来是文化的综合表现,最为普及。中国-日本文化为什么列为第三型?看来好像是前二型的混合。用第一型作标尺来看,第一型更原始些,还没有达到第二型,更没有达到第一型。
说中国-日本型,因为日本已有不少发展而中国也正在变化,只说中国概括不下日本。这一型的文化也同第一型对立,但又不是第二型。简单来说,中国是无上帝而 有上帝,一而又多,多而归一。也许正因此你说看来好像是前二型的混合或则未完成,其实是另一类型。中国没有创世兼主宰的上帝,但是又有不固定的上帝。中国 是把前二型中分为双重或三重的都归入人间。乐园和地狱都在现世,可以“现世观报”,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度的报应说。可以“魂飞魄散”,又从根本上否认了不灭 的灵魂。中国可以收容前二型,但必加以改变,因为自有一型。中国重现世,因此重人,可是中国传统说的“人”不等于前二型文化所认为的人。第一型的人是归属 上帝的灵魂,大家都有原罪。第二型的人是无拘无束各自独立或则各自困在“业报”中一切注定的人。中国的是另一种“人”。中国的礼、俗也不相当于欧美的法。 不能把同类作为相等。中国的“心”、“物”在哲学中和欧洲的、印度的都不相当,因为文化中的“人”不一样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